Skip to content

香港发展的「一币两面」

Image

行政长官在刚过去的星期三(11月25日)发表了题为「砥砺前行 重新出发」的《施政报告》。报告全面地阐述了特区政府在她带领下,务求令香港早日走出困局、令市民恢复信心的策略及具体政策措施。在金融发展和经济复苏方面,充分利用好大湾区规划带来的庞大机会,同时融入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是我们未来的主要源动力。可是,社会上仍有部分声音质疑,这样的发展方向会否令香港过于「内地化」,从而令我们失去一直以来的优势?这样的误解在过去不绝于耳,我希望借这次解释《施政报告》内有关金融发展政策措施的机会,在这题目上谈谈我的看法。

1. 香港作为「联通」之地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与保持国际化优势是香港发展的「一币两面」,两者互相紧扣而且相辅相成。大家可能都知道,内地企业占我们上市市场总市值达80%以上。香港能成为综合型的国际金融中心,很大程度是因为我们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投资与分享内地发展机会的高效渠道。假如我们当初没有捉紧中国经济起飞、内地企业藉香港寻求融资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香港今天也不可能成为大量国际金融机构扎根的基地。在中央政府及各部委的支持下,这次《施政报告》有关深化金融互联互通的措施再一次很好地体现了香港「一币两面」的发展本质。一方面北向交易即将纳入内地科创板股票,为国际机构投资者参与这个试点「注册制」改革的市场提供了全新的渠道。另一方面,南向交易纳入在港上市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将加强其股票流动性,最终令香港的生物科技投融资生态圈更受国际投资者欢迎。可以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不但不会令香港失去既有优势,反而提升香港的竞争力,让我们成为更受国际资金青睐的「联通」之地。

2. 香港作为「聚财」之地 

香港的资产及财富管理业务规模达到29万亿元港币,是GDP的大约10倍,当中超过64%资产来自非香港投资者,是名符其实的全球「聚财」之地。行政长官在《施政报告》中提出我们要进一步促进私募基金发展,为分发的附带权益提供税务宽免。联同我们早前通过的《有限合伙基金条例草案》及往后考虑推出吸引更多海外基金落户香港的「三步曲」,我很有信心香港会成为广受国际私募基金欢迎的注册及营运基地。可以预计的是,以大湾区为目标市场的企业,特别是那些创科明日之星,将会是这些国际私募基金很感兴趣的投资项目。

提升香港作为亚太区主要资产及财富管理中心的另一措施是推动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发展。随着近年新经济及电子商务日益蓬勃,市场意见认为将为仓储、物流及数据中心等成为REITs投资资产提供新机会。内地作为全球新经济发展的龙头当然有望为我们的REITs市场带来更多新的投资资产。与此同时,我们亦会继续放眼海外,在国际市场例如东盟工业园区等寻求发展REITs资产的新机会。

3. 香港作为「才」之地 

金融作为服务业离不开对人才的培育。《施政报告》提出了政府将推出「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鼓励在香港及大湾区有业务的企业,聘请及派驻本地大学毕业生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名额2,000个。要保持香港作为「汇才」之地的优势,我们未来应该持续培养青年人成为既懂国情又熟国际的人才。这项计划提供一个走出「舒适区」的机会,让我们的青年人在累积工作经验的同时,一探大湾区先进的创科生态圈及快速发展的前景。事实上,当欧美经济体正陷入深度衰退,国家已成功严控疫情重拾增长,不少国际企业都对大湾区的市场机遇甚感兴趣。青年人如果能够展示对大湾区的独有识见,无论将来在内地、香港或国际企业求职,都肯定会路路畅通。

总结我的亲身体验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与保持国际化优势是香港发展的「一币两面」,把两者对立起来是一错误理解。以国家最近与多个全球经济体签订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例,超过90%的货物贸易最终可享有零关税待遇,足证我们在面对「逆全球化」浪潮的今天,国家依然会走坚定开放的路。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以我自己为例,曾经在特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及一家外资银行的上海总部工作。当时的经验令我有机会亲身感受及经历国家在经济及金融上的开放进程,对我其后回港以及现在作为局长的工作都有莫大帮助。我是一个正面乐观的人,与其每天担忧及抱怨香港的优势不再,倒不如一同谋划未来,对内深耕大湾区,发掘我们的竞争优势及贡献,对外连接国际市场,继续发挥香港在「一国两制」下的独有角色和地位。

2020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