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香港發展的「一幣兩面」

Image

行政長官在剛過去的星期三(11月25日)發表了題為「砥礪前行 重新出發」的《施政報告》。報告全面地闡述了特區政府在她帶領下,務求令香港早日走出困局、令市民恢復信心的策略及具體政策措施。在金融發展和經濟復甦方面,充分利用好大灣區規劃帶來的龐大機會,同時融入國家「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將是我們未來的主要源動力。可是,社會上仍有部分聲音質疑,這樣的發展方向會否令香港過於「內地化」,從而令我們失去一直以來的優勢?這樣的誤解在過去不絕於耳,我希望借這次解釋《施政報告》內有關金融發展政策措施的機會,在這題目上談談我的看法。

1. 香港作為「聯通」之地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與保持國際化優勢是香港發展的「一幣兩面」,兩者互相緊扣而且相輔相成。大家可能都知道,內地企業佔我們上市市場總市值達80%以上。香港能成為綜合型的國際金融中心,很大程度是因為我們為國際投資者提供了投資與分享內地發展機會的高效渠道。假如我們當初沒有捉緊中國經濟起飛、內地企業藉香港尋求融資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香港今天也不可能成為大量國際金融機構扎根的基地。在中央政府及各部委的支持下,這次《施政報告》有關深化金融互聯互通的措施再一次很好地體現了香港「一幣兩面」的發展本質。一方面北向交易即將納入內地科創板股票,為國際機構投資者參與這個試點「註冊制」改革的市場提供了全新的渠道。另一方面,南向交易納入在港上市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將加強其股票流動性,最終令香港的生物科技投融資生態圈更受國際投資者歡迎。可以說,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不但不會令香港失去既有優勢,反而提升香港的競爭力,讓我們成為更受國際資金青睞的「聯通」之地。

2. 香港作為「聚財」之地 

香港的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規模達到29萬億元港幣,是GDP的大約10倍,當中超過64%資產來自非香港投資者,是名符其實的全球「聚財」之地。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我們要進一步促進私募基金發展,為分發的附帶權益提供稅務寬免。聯同我們早前通過的《有限合夥基金條例草案》及往後考慮推出吸引更多海外基金落户香港的「三步曲」,我很有信心香港會成為廣受國際私募基金歡迎的註冊及營運基地。可以預計的是,以大灣區為目標市場的企業,特別是那些創科明日之星,將會是這些國際私募基金很感興趣的投資項目。

提升香港作為亞太區主要資產及財富管理中心的另一措施是推動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的發展。隨着近年新經濟及電子商務日益蓬勃,市場意見認為將為倉儲、物流及數據中心等成為REITs投資資產提供新機會。內地作為全球新經濟發展的龍頭當然有望為我們的REITs市場帶來更多新的投資資產。與此同時,我們亦會繼續放眼海外,在國際市場例如東盟工業園區等尋求發展REITs資產的新機會。

3. 香港作為「才」之地 

金融作為服務業離不開對人才的培育。《施政報告》提出了政府將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鼓勵在香港及大灣區有業務的企業,聘請及派駐本地大學畢業生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名額2,000個。要保持香港作為「滙才」之地的優勢,我們未來應該持續培養青年人成為既懂國情又熟國際的人才。這項計劃提供一個走出「舒適區」的機會,讓我們的青年人在累積工作經驗的同時,一探大灣區先進的創科生態圈及快速發展的前景。事實上,當歐美經濟體正陷入深度衰退,國家已成功嚴控疫情重拾增長,不少國際企業都對大灣區的市場機遇甚感興趣。青年人如果能夠展示對大灣區的獨有識見,無論將來在內地、香港或國際企業求職,都肯定會路路暢通。

總結我的親身體驗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與保持國際化優勢是香港發展的「一幣兩面」,把兩者對立起來是一錯誤理解。以國家最近與多個全球經濟體簽訂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為例,超過90%的貨物貿易最終可享有零關稅待遇,足證我們在面對「逆全球化」浪潮的今天,國家依然會走堅定開放的路。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更加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以我自己為例,曾經在特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及一家外資銀行的上海總部工作。當時的經驗令我有機會親身感受及經歷國家在經濟及金融上的開放進程,對我其後回港以及現在作為局長的工作都有莫大幫助。我是一個正面樂觀的人,與其每天擔憂及抱怨香港的優勢不再,倒不如一同謀劃未來,對內深耕大灣區,發掘我們的競爭優勢及貢獻,對外連接國際市場,繼續發揮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獨有角色和地位。

2020年11月29日